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浪潮中,当印度光伏市场以“全球第三”的新增装机量释放巨大潜力时,中国光伏产业正以“超80%全球产能占比”的绝对优势,支撑着全球清洁能源发展。
过去多年,印度曾是中国光伏重要出口市场。然而,印度出于扶持本土产业、降低能源依赖等目的,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不断升级。
图:历年来印度光伏贸易保护措施

政策博弈:保护主义的双重影响
印度的贸易政策收紧趋势显著,从早期反倾销税到2024年生效的ALMM清单,再到2025年9月终裁的3年反倾销税政策,印度对华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壁垒持续升级,其核心诉求清晰明确。
一是扶持本土制造业,根据Mercom数据显示,2024年印度组件产能已达90.9GW,但核心电池环节仍依赖进口;二是降低能源对外依赖,保障能源安全。
对印度市场而言,贸易保护也并非全然是“好事”,其光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供给短板仍未填补。2024年,印度光伏产品进口总量仍达65.9GW,电池环节仍需大量进口,保护政策推高了项目建设成本,可能延缓其能源转型进程。
对中国企业而言,短期出口通道收窄导致部分市场份额承压,但长期来看反而形成了产业升级的“倒逼机制”。
实际上,近年来,伴随光伏产业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,除印度外,贸易保护主义在新能源领域呈现“多点爆发、形式多样”的特征,如欧盟设限技术准入、美国强化本土补贴、巴西上调进口关税时等。
从长远的角度来看,贸易政策的持续收紧,倒逼中国光伏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破局,本地化、全球化与技术升级的三重策略逐渐清晰。
多维破局:中国光伏企业的应对策略
中国光伏企业想要走得更远,多维破局成为了关键。
本地化运营:融入本土的共赢选择
面对市场准入限制,部分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,或与印度本土企业开展合资合作,通过技术输出与产能共享降低政策门槛。这种策略既契合了印度扶持本土产业的诉求,也为企业持续参与当地市场创造了条件,实现了商业利益与政策环境的兼容。
全球化布局:分散风险的市场智慧
中国企业深谙“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”的道理,早已跳出单一市场依赖,纷纷出海开展全球化布局。集邦光储观察梳理发现,近年来大部分头部光伏企业,已通过深耕中东、东南亚、拉美等新兴市场,稳固欧美高端市场,构建了抗风险能力极强的全球销售网络。
从全球市场布局的成果来看,捷泰科技的布局颇具代表性。捷泰科技以亚洲、欧洲、北美、拉丁美洲等市场为核心,通过技术认证与本地化服务,已成为众多区域市场的光伏电池主要供应商。
基于此,2024年捷泰科技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4.69%跃升至23.85%,实现近五倍增长,2025年一季度更是攀升至58%,展现出其全球化战略的显著成效。
技术升级:N型时代穿越壁垒的底气
向N型高效电池转型成为破局关键。当前,N型时代已进入技术主导、产能放量与市场普及的三重爆发期,TOPCon技术凭借高性价比成为主流,HJT、BC等技术在细分赛道加速突围。
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,N型电池的高转换效率,可在相同装机容量下减少组件用量,让产品在关税叠加下仍具备市场竞争力。
以捷泰科技为例,作为全球首家实现N型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的企业,其核心技术指标持续领跑,并加大BC电池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。此外,其最新研发的晶硅/钙钛矿叠层电池实测效率达32.08%。同时,捷泰N型TOPCon电池技术以26%的量产转换效率保持行业领先,MoNo 2电池效率达26.5%、双面率超90%。
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,2024年,捷泰N型电池片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效率制胜:中国光伏的核心壁垒
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奠定了中国光伏技术的领先地位,规模化生产实现了效率极致化,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则构建了成本护城河。长期来看,中国巨大的产能和技术进步仍是全球光伏成本下降的主要驱动力。
贸易壁垒能筑起“政策高墙”,却挡不住效率为王的产业规律。效率决定成本”,电池转换效率越高,组件的功率就越高,分摊到每瓦上的支架、土地、人工等成本就越低,成本、技术都是优势,这正是中国企业应对壁垒的关键逻辑。
捷泰的突围并非个例,而是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缩影。2024年中国588GW的组件产量、TOPCon技术超70%的全球市占率,进一步印证了技术与规模双轮驱动下,中国仍是全球光伏成本下降的核心驱动力。
结语贸易壁垒终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阶段性障碍,清洁能源的普惠浪潮不会因“政策暗礁”改道。中国光伏企业提前布局全球市场,通过技术储备+市场多元化布局,不仅化解了贸易保护带来的挑战,更推动了整个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型。
捷泰等企业的实践证明,真正的竞争力是源于持续创新与全球化布局,这些企业走出的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路,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共赢之路。



